东方六国 为什么鄙视 秦国
话说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苏秦张仪两人都是传说中著名的老师鬼谷子的学生,据说张仪比苏秦的本领要厉害,但是苏秦出道比张仪要早,所以苏秦后来佩六国相印名闻天下时张仪还是籍籍无名之辈。苏秦本来是想投靠于秦国的,但是秦国的国君并不欣赏苏秦,苏秦游走于各国却四处碰壁,穷困潦倒的回到家时遭到家里人的鄙视和白眼,他的嫂子更是对他傲慢无礼甚至怒目而视。
1、东方六国打不过秦国,为什么不学习秦国的变法?人们对于战国时期的变法印象,大概就是商鞅变法了。这也可以理解,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人们往往只能看到胜利者的一切,至于失败者,很少有人会在意。但是,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七雄之中,几乎都进行过变法,比如赵国的胡服骑射,楚国的吴起变法等等。只不过这些国家的变法效果没有秦国好,所以就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只有秦国尝试过变法,其他诸侯都是猪,看秦国通过变法强大,都没感觉的。
孔子有一句话其实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处于危难的情况,才会激发潜力,激发斗志,这在面临生死危机的时候表现得更加明显。而秦国很显然就具备这样的条件。秦国的祖先是商朝的大将恶来,后来武王伐纣,消灭了商朝,恶来也被杀死了。因此,秦国的祖先从一开始就是被排挤的。好在,秦国的祖先还有一门绝活,那就是养马。后来,周天子看他们养马养得不错,就给了他们一块封地,秦国祖先得以以周王室附属国的方式存在着。
2、东方六国为什么终究败于秦战国七雄争兵好战秦国变法天下归秦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只剩几个超级大国,秦的强大又打破了列国的均势。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的泰军,保扫除灶上灰尘一样,采取远交近攻策略,以摧枯拉朽之势,吞并诸侯,完成统一大国的事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未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春秋以来,王室衰微,已无力号令诸侯。
到战国时,大者七国,互争雄长,连年攻战不休,无论魏国、齐国、楚国、赵国,都想逐鹿中原,纵师问鼎,称王称帝,统一中国。战国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个“战”字,“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各个国家长期处于战事之中,有的力图扩张,有的深恐灭亡,韩、燕弱小,置不足论。魏以魏惠王而衰,齐以齐闵王而衰,楚以楚怀王而衰,赵以赵孝成王而衰,都是因为争兵好战才致此。



